位面小蝴蝶_第4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5节 (第1/8页)

    ??这个轰炸没有结束,中国空军得到的命令是对这个抵抗城市进行完全摧毁,三次轰爆后这座小城彻底被夷平了,四十万人死亡后新西兰人宣布投降了,这种灭绝的战法让任何民族都没有抵抗下去的意志。中国陆军在战斗中一共死亡不超过三百人。

    ??对于如何处理这批新西兰人,中国有些头疼,首先印度是不能送了,印度马上就是中国即将下手解放的地方,那么只能往南美送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彻底夺取太平洋制海权了。中国的舰队已经按照卫星5图像搜索美国舰队准备决战了。

    ??而此时印度洋战役率先打响了。

    ??第二百一十七章 环印度洋

    ??在中国和西方宣战时在印度洋上,行驶的英国战舰原本是非常轻松的存在,英法两国一共十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的庞大舰队,英国这样的兵力英国一直十分放心,因为据可靠情报中国三艘航母面临着美国强大的舰队只有两艘航母在印度洋方面布置,虽然无法突破中国在马六甲附近布置的庞大岸基飞机场防御体系但是守住印度洋蓝水制海权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新西兰战斗开始后这些英国舰队司令开始了警觉,因为中国用未知的数量的航母战斗群击败了新西兰岸基空军防御体系,其中中国的空战火箭弹,以及能准确打击舰队的火箭弹等消息传了过来。这让在印度洋上穿行印度洋舰队觉得自己不安全了,印度洋舰队决定向印度西海岸行驶。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中国就是准备用两艘航母组建的航母战斗群来收拾英法舰队,爆二战时期的航母海,就太对不起程攀这个开挂的穿越者身份了,信息时代的航母面前二战航母再多也是被击沉的份。程攀小时候一直对以色列空军独自对抗阿拉伯的时机感到十分敬佩,但是也感到奇怪整个阿拉伯数倍于以色列的空军为啥都打不过呢,某些文章中把以色列空军选拔制度神话了宣称以色列空军选拔标准比航天员还厉害。就那个小国家几百万人,还能挑出来海量的超人当空军不成,结果看战史,明白原因了美国这个王八蛋把卫星数据给以色列了。空军不像陆军可以填满整个大地实行平推,空军是在广大的三维空间里作战,先一步知道对面在那里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现在中国舰队就在这样作战。相对于英美需要侦查机搜索敌军的搜索方式,天上的卫星已经将印度洋上行驶的英美舰队位置报给了中国舰队,而中国的舰载雷达也将英法舰队的侦察机给摸到一清二楚。英美的侦察机的飞行半径是五百多公里,但是现在飞不到二百公里就被中国的舰载机给打掉了,不断失去联系的侦察机让英法舰队指挥官明白自己被咬住了,航母这个东西一定是要知道敌人在哪才能出击,否则的话,这么就这几百架飞机在茫茫的海面上飞行就是无用之功,飞机是有航行时间限制的,搜不到就得返航在返航后要休整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就是脆弱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指挥官只能加派侦察机的数量。

    ??这时中国舰队的攻击开始了,现在欧美的技术是没法把雷达安在舰船上,这个最起码还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当中国的舰载机从高空中出现时美国舰队没有来得及做好防御,一发发机载反舰导弹朝着英法舰队发射而去。英法舰队终于体会到新西兰方面所说的火箭弹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在这场攻击中航母成了优先攻击的目标十艘大型航母的甲板完全破坏,英法舰队海上制空权完全丧失。

    ??看着自己庞大的舰队到处闪耀着火光,流线型的战机在天空中飞翔,刚刚一发发似乎有生命在里面的火箭弹无畏的朝着自家舰船中部撞去这些英法水手感觉到自己是在和外星人作战。此时英法舰队已经将消息传了出去,中国研发出自动寻找敌人的火箭弹的消息传给了国内,可以说这是这只庞大舰队在消耗中国导弹外做出的仅有贡献吧。

    ??此时舰队的指挥官是个保守派,他选择了战列舰作为旗舰,这也是在第一波攻击中英法舰队指挥部没有被摧毁的的原因,在得知航母被中国战机重点摧毁后这些海战上的老行家觉得不妙了,在战争中地方越重视你什么,你就要保护什么,现在航母已经失去战斗能力了,英法指挥官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13年前日本舰队覆灭的结果相关联的。

    ??英法舰队指挥官推测的没错但是无法改变这一切,没有制空权这只英法舰队就彻底成了中国舰队的靶子,对于这么庞大的英法舰队中国不可能一次性灭掉,那就先搞定英法舰队的微弱反击力量,剩下的就是一块没有反抗的肉了。舰载机出动了四次,每一次都在英法浮动的钢铁堡垒群中制造着爆炸的火花,一艘艘冒着黑烟的钢铁船只在火焰中沉入深蓝的海洋中,这是人类历史上沉没战斗舰船吨位最多的一天,这只是空前但是没有绝后。

    ??看着己方庞大的舰队被凌迟一般的一块块消灭,而无力反抗,英法指挥官觉得自己十分窝囊。迫不得已下,下令舰队四散逃走,妄图逃走一部分,可惜天空中的卫星把每一个舰船都记录了下来,舰载机分开按早制定的位置将一个个逃跑的舰船击沉。由于英法舰队指挥官猜测到中国是靠无线电追踪的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